段子成真,发生交通事故后“就地再喝”真能“躲酒驾”? | ||
|
||
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:当酒驾被查时,当着交警的面再喝一瓶,就可以混淆视听,让交警判定不了之前是否喝酒了。 这方法真的管用吗?还真有人在平湖这么试过了…… 车祸后驾驶员换了人,又是酒驾顶包? 今年1月14日晚上,一名女子报警称自己开车把车子冲进了田里,要寻求帮助。 这名女子表示自己是驾驶员,因操作不熟练导致车辆失控冲出路面。车子虽然是男友的,但男友此时正在家里睡觉。 交警赶至现场并调取了相关监控。结果却发现事情和女子所说的有明显出入——画面中汽车的驾驶员是一名男子。 于是警方要求女子的男友尽快到现场。而男友沈某赶过来后,明显的一身酒气,口齿含糊。监控中开车的也正是沈某。 480mg/100ml!平湖醉驾最高纪录出现了? 随后,沈某进行了呼气酒精测试。结果数字惊人:吹气值高达480mg/100ml!竟是直接“吹爆”了检测仪。 面对这一惊人数字,沈某却称自己是刚刚才喝的酒。随后沈某被带至医院进行血检。最终,血检测得的酒精含量为259mg/100ml。 为逃避处罚,想用“双保险”蒙混过关? 为什么沈某的吹气值会远高于血测值?在追问下,沈某二人说出了实情。 原来,沈某酒后驾车发生了事故,却也深知酒驾的危害。为逃避处罚,沈某便让女友帮忙报警,谎称是女友开车失误导致的车祸,自己则马上跑回家又喝了些白酒,试图以“双保险”的方式蒙混过关。因为嘴里还有酒气,所以吹气值才会这么高。 “事后再喝点酒,警察就不清楚我是什么时候喝的。”沈某正是抱着这样的心理作出了上述行为。 法院:构成危险驾驶罪,拘役4个月! 酒驾后再喝点酒,真的可以混淆视听,让交警无法分清是否酒驾吗?假的!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、浙江省人民检察院、浙江省公安厅于2019年9月7日下发的《关于办理“醉驾”案件若干问题的会议纪要》中明确:在被查获或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又故意当场饮酒的,以血液检测的结果认定其酒精含量。 平湖法院审理该案后认为,被告人沈某在发生事故让女友报警后,回到离事发地50米左右的女友租房再度饮酒,理应以沈某血液检测的结果认定其酒精含量。 3月22日,平湖法院以危险驾驶罪判处被告人沈某拘役四个月,并处罚金八千元。 此外,由于驾驶的车辆属于营运车,沈某还将面临吊销机动车驾驶证,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处罚。 法官提醒:“双保险”一点也不保险!“酒驾后再喝点酒,警察就不清楚我是什么时候喝的”这样的心理千万要不得,不仅不能让酒驾者逃脱罪责,反而可能会加重刑期,得不偿失!此外,顶包行为妨害司法公正,只会导致处罚更加严重,甚至连累亲友。喝酒不开车、开车不喝酒。酒驾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,也会对他人的生命构成威胁,切勿心存侥幸! |